首页 法院概况 统计数据 新闻中心 审判动态 执行信息 法庭聚焦 法院文化
欢迎访问临安人民法院网站:今天是:  
您现在的位置: 出彩法院人 > 出彩法院人

心怀为民之心 坚守基层16年 ——记临安法院昌化法庭副庭长郑万里

作者:    更新时间:2017年01月24日 10:17:33 星期二

    人物简介:

    郑万里,昌化法庭副庭长,一级法官,曾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,2013年被临安市委、市政府授予“优秀基层政法干警”。

    很多人不知道,郑万里是临安法院的第一位全日制法律本科生,当时被院里很多人誉为“大才子”。而饱满的谷穗总低头向地,郑万里才高眼不高,参加工作的第一年,他就来到了原玲珑人民法庭。那段时间,辖区群众经常能看到一个蹬着自行车,在高低不平泥路上来回奔波的小青年,虽稚气未脱,却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。

    就这样,在22年的法官生涯中,郑万里把16年奉献给了农村群众,从原玲珑人民法庭,到於潜人民法庭,再到如今的昌化人民法庭,他一如既往扎根基层,秉持“人民群众无小事”“人民法官为人民”的理念严格执法、秉公办案,谱写了一首无悔之歌。

    在农村,婚姻家庭、人身损害、邻里纠纷等虽不复杂,但矛盾异常尖锐,而且事关群众最切身的利益,处理时稍有不慎,便会引发严重后果。另一方面,基层群众本为乡里乡亲,抬头不见低头见,因此柔性的调解比生硬的判决更适合这一片土地。然而,要让关系已经是如同针尖对麦芒的当事人以“和”为贵,考验着法官的技巧和耐心。常说“调解是一门艺术”,为了发挥好这门艺术,郑万里始终坚持“调解优先、调判结合”原则,并且付出了百倍的艰辛。庭审时协调不成,便亲自上门做工作;自己做工作有不足,便邀请镇村干部一同调处;一次不成,便有第二次、第三次••••••16年中,郑万里时常将庭审搬到田间地头,通过巡回审判,定纷止争。当事人经常被他的韧性所感动而愿意接受调解。陈旧的宅基地旁、陡峭的山核桃林里、茂盛的毛竹山中都留下的他的汗水和踪迹。

    基层法庭审理的案件,当事人绝大多数是庄稼人,他们往往听不懂正儿八经的法律语言,法官如果操着文绉绉的法律语言进行审理,往往会使这些老百姓对法院产生疏远感,进而产生反感,增加他们跟法院的对立情绪。郑万里充分发挥能动性,把法律术语转化为家常话、土话,使当事人愿意听、听明白,在审理中与当事人积极沟通,了解其利益诉求,寻找合意点,设计妥善的调解方案,用乡音乡情化解矛盾,让之前势不两立的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。

    几年前,湍口镇上一对兄弟为建房换了地,后来村里重新量地确权后,哥哥家一直觉得量地有误,自家的地被弟弟家给占了。两家人为此互不往来,妯娌更是三天一吵两天一闹。2014年年初,妯娌又为此事大打出手,嫂子受了伤。于是,嫂子把弟媳告上法庭,要求赔偿治疗费、误工费等。

    “大沽乎吃表噶斗,有大则事体则窝来好好叫唐(大家都不要火气这么大,有什么事情坐下来好好说)。”第一次到法庭,说起当时打架的事,这对妯娌又拉开架势要开吵,郑万里赶忙用熟悉的乡音劝解。考虑到双方是亲戚关系,郑万里决定尽可能打“亲情牌”,以调解方式为双方解开心结,调解了1个多小时,两个女人虽然没能和解,但总算不再吵架。后来,郑万里把调解室“搬”到镇里的综治中心,邀请村镇干部一同做调解工作,但双方还是互不让步。两次调解失败后,郑万里感觉到:此案如果就事论事处理打架赔偿,只能解决案件,并不能化解矛盾,土地调换才是“病灶”。“号准脉”才能“下对药”。于是,郑万里决定从造成两人矛盾的根子上入手,他约上村里和镇里的干部,来到兄弟俩的地里现场测量,当场划界址。经过三次的调解,这场兄弟间持续了几年的纷争终于划上句号。

    用力只能完成任务,用心才能出色完成任务。正是带着对基层群众真挚而深厚的感情,郑万里俯下身子、放下架子,与群众交朋友、诉真情,心怀为民之心,坚守基层16年,演绎着一个基层法官简单却不平凡的精彩人生。

首页 法院概况 统计数据 新闻中心 审判动态 执行信息 法庭聚焦 法院文化
主办: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法院 Copy ©right 2011-2015 All rights reserved
技术支持:临安新闻网 浙ICP备05078215号